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
運用「積極聆聽法」,了解孩子,進而影響他。
除非父母施行有效溝通,否則很難進入孩子HD的核心;
試著釋放有效的溝通空間,積極聆聽,並發掘問題的根源。
⊕ 別生氣,先聆聽!
我的兒子小乖從小就擅長運動,最喜愛的項目是籃球。四年前在紐西蘭念書時,他的籃球技術突飛猛進,後來和同學組隊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竟然在十場比賽中,連勝九場;只有在最後一場,以一分之差飲恨。每場比賽,小乖都是隊上的台柱,是得分最多的選手。
來美後,我們夫妻倆積極幫他找籃球隊參加比賽。在社區活動中心,每週比賽一次,共有十一隊參加。沒想到他們這一隊,除了第一場險勝三分外,第二、三、四、五、六場連輸五場,而且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七場,我因有事忙,在將近終場前才到,那時小乖的球隊已落後十二分。而小乖在隊友連續搶籃板時,居然還兩手插腰,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果然那一場,他們的隊伍大敗,輸了十八分!
開車回家時,我故意若無其事地問他:「打得怎樣?」他搖搖頭說:「爛透了!」我接著問:「你好像不太用心?」他嘆了一口氣回說:「用心也沒有用。」我火了,就罵他說:「沒有用也要打!運動選手重視的是體育精神,輸了球沒關係,至少要奮戰到底啊!」
「我……」小乖急到說不出話來,我不等他辯解,接著責備說:「輸了沒關係,最糟糕的是你竟然兩手插腰,袖手旁觀,你這種看不起隊友的行為,實在很要不得!」他哭了,難過的說:「不是這樣的,我當時因為覺得自己打得不好,所以……」我氣憤地回說:「我不相信,你根本是在耍老大!」小乖沒有再辯解,哭得更傷心,下車後,午餐沒有吃就去睡覺了。
⊕ 釋放有效的溝通空間
當天下午,我漸漸恢復理智,開始覺得事有蹊蹺,小乖一向是有責任感、有團隊精神的孩子,這其中一定有問題,我為什麼不聽他解釋呢?晚餐後,我主動到他房間。
「很抱歉!今天在車上,那麼大聲罵你,實在很不應該。」
「沒關係。」
「今天這一場,你認為再怎麼努力打球都沒有用嗎?」
「對啊,他們都不傳球給我。」
「你認為他們都故意不傳球給你?」
「大概是對我沒信心吧?其實我對自己也沒信心。」
「為什麼?」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來美國之後,我的實力一直發揮不出來。」
「是不是壓力很大,使你無法發揮實力?」
「是啊,每次球賽一開打,我都緊張得兩腿發抖,只是你沒看到而已。」他很無奈地說著。
天啊!居然有這樣的事。我真是錯得離譜,原來他的壓力這麼大,說他「驕傲自大」,真是冤枉他了。問他:「那剩下的三場還打不打?」他回說:「還是要打完,我盡力為隊友助攻就好。」我點點頭說好。
經過這次懇談,小乖解除了壓力,果然在剩下的三場比賽中進步很多。而且他的助攻,還幫隊友得分好幾次,自己也進了兩球。這三場比賽雖然還是輸了,但小乖感到輕鬆多了,而他也達到了自己所定的目標規範。
親子教養百寶盒
⊕ 「內部聯繫法」的應用技巧
● 若沒有耐心和時間與孩子長談,並傾聽他們的看法和願望,將很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心事。
● 父母若想了解孩子習慣領域的核心,就要參與孩子的生活,就需要運用一些方法,才不會讓孩子抗拒。
● 放下電話、關掉電視,一起放鬆一下,問問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聽聽白天發生的故事和笑話。也記得告訴孩子,跟他談心是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 有效了解孩子的方法,除了傾聽、談心外,還可透過其他管道,如:孩子的朋友、同學、老師,以及走得較近的親朋好友等,來取得其他了解孩子的深度訊息。
⊕ 「引導溝通法」的實行要領
● 引導孩子談話,可從他最喜歡的東西或動物、從他最喜歡的人或最相信的人入手。剛開始談話時,要避開敏感的、或他不想談的話題。
● 問答時,盡量使用「問答題」方式,避免使用「是非題」方式,並且以開放式的詢問為佳,例如:「你願意談談這件事嗎?」、「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等,不宜探詢,也不要立作評論。
● 透過公開討論或家庭會議,讓孩子們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得到溝通或解決問題的效果;不宜使用禁止或教條式的強制規範。
● 最佳談心或溝通的時機,是剛放學後、餐桌上、洗澡時、臨睡前及搭車時;並且不適合以抱怨、責備開頭,應該要從有趣的、愉快的事做引導。
● 最有效的溝通是「傾聽」,尤其是「積極聆聽」。
⊕ 「積極聆聽法」的參考範例
甜甜在國一時,到美國求學一年,課程結束前夕跟媽媽談天時,透露了回國有壓力的心事。底下是爸爸運用「積極聆聽法」輔導的例子:
爸爸:「聽媽咪說要回國了,這讓你感到有壓力,願不願意告訴我有什麼壓力?」
(先以「邀約」法,引導孩子願意說出他的感覺。)
甜甜:「我覺得功課會跟不上同學。」
爸爸:「你覺得在台灣的課業比較緊湊,你會落後其他同學嗎?」
(不宜給他「忠告」說:那你現在更要用功囉!)
甜甜:「對啊,尤其數學啦!這裡教得比較慢、比較淺。」
爸爸:「嗯,所以你擔心回去後數學會趕不上。」
(不宜「安慰」他說:「不用擔心啦!你向來數學都很好,一下子就會趕得上的!」)
甜甜:「是啊!」
爸爸:「那你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趕得上班上同學的?」
(不宜先為他「提辦法」說:「我們回去後就……」)
甜甜想了想,說:「我想到開學前還有兩個月,我可以把台灣的數學功課重新做一遍,尤其不熟的地方多練習幾遍。」
爸爸:「那很好啊!這兩個月老爸陪你,有問題可以問我。」
(不宜「揭穿」或「取笑」的說:「好是好,到時候還不知道你有沒有耐心呢?」)
甜甜:「嗯!」
此外,「忠告」、「安慰」、「提辦法」、「揭穿」、「取笑」等,以及責備、訓斥、評論、告誡、警告、指導、說教等,都是所謂溝通的「絆腳石」,會妨礙孩子繼續談下去的心情,同時也會阻礙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解決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