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大未來
使用「我-的訊息法」,才容易叫得動孩子。
當父母要求孩子時,若能使用「我-的訊息」來交換「你-的訊息」,
讓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通常反而會有較好的結果。
靈活運用溝通要素
內人祝瑛參加兒子學校的研習營,帶回了一份家長進修的講義,其中談到如何運用「我—的訊息(I—Message)」的方法似乎很管用,我費了一些時間整理、調整後,衍生出下列四個處理模式:(1)「你要—」(I need you—),(2)「你的行為—」(When you—),(3)「我的感受—」(I feel—),(4) 「因為我—」或「因為—,我—」(Because I— or Because—,I—)。
同樣的要求,透過不同的說法,將引導出不同的溝通成效。在下面示範中,將可看到不同的溝通問題,及當中應盡量避免的溝通習性:
狀況:飯菜已準備好了,兒子和女兒都忙著其他的事情,已經叫了好幾次,還遲遲不肯上桌,眼看菜都快涼了,媽媽該如何「叫得動」他們?
⊕ 【處理模式一】:只運用(1)「你要—」的互動情況
媽媽A:「你們兩個馬上來吃飯!」(媽媽隔空吆喝)—此為最通常的處理方式,但可能沒有效果。
媽媽B:「約翰,你還在打電玩!(你)快來吃飯!」(兒子正忙著打電玩)—兒子可能回答:「我不想吃飯!」或是拖了一段時間後,才關機,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吃飯。
媽媽C:「珍妮,(你)不要再看書了!快上桌!」(女兒看小說正看得入迷)—女兒可能回答:「我不餓!」或氣嘟嘟地上桌。
媽媽D:「再不上來,(你們)今天就不要吃飯了!」(兩人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孩子們可能不高興的上桌,甚至回嘴:「不吃就不吃!」讓你難堪。
以上四種情形,可說是最傳統、效果最差的運用模式。
⊕ 【處理模式二】: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或(2) (3)互調
媽媽E:「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很難過。」—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你為什麼難過?
媽媽F:「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孩子會認為只是媽媽情緒不好。
媽媽G:「我壓力很大,你們吃飯拖拖拉拉!」—孩子可能不了解你為什麼有壓力?
媽媽H:「我覺得很受挫折,你們都叫不動。」—孩子可能體會不到你為什麼會有挫折?
以上四種情形,或許媽媽已經試圖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了,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媽媽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
⊕ 【處理模式三】: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1)「你要—」;或(2) (3) 互調
媽媽I:「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你們不要再看電視了!」
媽媽J:「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你們現在都給我上來!」
媽媽K:「我壓力很大,你們吃飯拖拖拉拉!拜託你們快一點好不好?」
媽媽L:「我覺得很挫折,你們都叫不動。你們是不想吃飯了是嗎?」
以上四種情形,看似「我—的訊息法」,事實上結尾卻是「你—的訊息」,不是適宜的理想運用模式。
⊕ 【處理模式四】: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4)「因為我—」或「因為—,我—」;或(2) (3) 互調
媽媽M:「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因為我炒的菜都快涼了、不好吃啦!」
媽媽N:「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會生氣哦!因為等一下還要為你們熱菜,我沒時間。」
媽媽O:「我壓力很大,請你們吃飯不要拖拖拉拉的!因為再等你們用完餐,我怕趕不上你們學校七點鐘的活動了。」
媽媽P:「我覺得很受挫折,你們都叫不動。我好不容易燒了這麼多菜,竟然沒有人享用!」
上述四種情形,才是完整的「我—的訊息法」,也是本書所推崇的親子互動方法。
親子教養百寶盒
⊕ 改變習慣要靠警覺與不斷的練習
大部分的父母都習慣以「你—的訊息」來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其實,若要孩子有良性的成長,就要改用「我—的訊息法」,尤其當使用「你—的訊息」已經無效時。問題是改變習慣沒那麼簡單!第一要靠警覺的心;第二要靠不斷地練習(連續二十一次以上,才能成為習慣)。
⊕ 進一步再做靈活交換
依HD「交換原理」的應用「我—的訊息法」,仍可以再做不同的組合和交換,以「因事制宜」,創造出更適合現況的有效辦法,例如:
媽媽F:「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現在開始不再叫了!」—把「我感受—」,用「我決定—」來替換。
媽媽I:「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你們)不要再看電視了!」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等我吃完後就收光,你們就不要吃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接著用「自然後果法」來執行。
媽媽M:「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感覺很難過,因為我炒的菜都快涼了、不好吃啦!」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決定不再叫你們了,因為我沒力氣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媽媽N:「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會生氣哦!(因為)等一下還要為你們熱菜,我沒時間啦。」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等一下最後一個上桌的負責洗碗,因為我沒時間洗碗了!」—用「你要—」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 其他輔助方法
「我—的訊息法」只是正確地通知你的孩子:「你的行為—」已造成了我的問題,讓孩子有機會自動改正;但並不代表孩子一定會體恤父母的需要,而作立即的改變。所以有時候也需要有其他輔助方法和條件,才能「叫得動」孩子:
● 「未來完成式法」:父母應該以彈性的態度,接受孩子稍微延遲(三到五分鐘)的反應,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按計時器,自我管理。
● 「自然後果法」:父母一旦說出口後,就要堅決而嚴格地執行,所以做不到的不要說,例如:孩子不來吃飯,你一生氣就說:「你以後都不要吃飯啦!」或「從明天開始你自己煮飯吃!」等,這些都是事實上做不到的氣話。
● 「協議解決法」:父母宜有開放的心胸,耐心地和孩子討論。最後除了協議某些規範外,父母有時也需要接受孩子的某些意見,如週三晚上特別做他們喜歡的菜,週末可以晚起床不吃早餐、中午到外面吃飯等要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