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需要好元氣 健檢不必花大錢
From : 30雜誌電子報
年假結束回到工作崗位已經一個月,是否還覺得有點不適應?在四季之始,即使是被認為身強體健、百毒不侵的年輕人,也該立下健康的新年新計畫。
做個基本而經濟的健檢,然後根據報告顯示的健康實況,調整飲食作息,讓健康在今年拿下好成績。畢竟,健康的體能才是安度不景氣現況,成就所有願望的根本。
目前慣稱的「健康檢查」,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疾病篩檢(screening),目的是在疾病發生前,利用篩檢工具早期發現疾病,並加以適當治療,達到預防身體功能殘障或延長壽命的目的。
求取工作生活平衡
訂做符合預算的健康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顯示的健檢必要,已是現代人普遍的認識,但是,健檢的做與不做,預算是最關鍵的考量之一。選擇健檢,應該符合自身需求或體能狀況,因為不同的檢測重點或檢測工具搭配組合,都與預算相關──包括時間與金錢的預算。
市面上健檢項目的組合,琳瑯滿目。健檢機構推出不少「婚前健檢」、「孕婦健檢」、「商務精英健檢」等看似分眾化的健檢商品,但是這些套裝健檢「行程」要價動輒超過萬元,另外還得耗去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檢測。
對於口袋不深、工作又忙的上班族而言,該如何以有限成本選擇健檢,達到篩檢疾病的效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璨建議,30 歲以下的族群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選擇健檢項目,可以健保局為40 歲以上族群提供的成年健檢內容為標準,「那套檢查內容乍看陽春,但其實包括身體表徵、血液、生化與尿液檢體等最基本的項目。」他說。
把握20、30 時
預防心血管疾病 日積月累你的健康
除了能測知基本的體能概況,林璨表示,這套健檢設計時,考慮了40 歲以上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盛行率,「血管硬化或阻塞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他說明血管從健康到硬化或阻塞,大致需要10 至15 年,把時間往回推,心血管疾病的起始時點正是20 至30 這個族群。
過高或低的血糖、血壓與血脂指數並不是病,而是指身體代謝異常。林璨認為年輕族群可能因為長期飲食失衡引起代謝異常,但除此之外,除非特殊案例,這個族群相對於40 歲以上的人,本來就較為健康,罹病的風險跟致命性都低。
因此這個族群的健檢在醫療工具的檢測符合普遍需求之外,要做到針對性,必須輔以人為判斷。健檢的人為判斷可概分為臨床檢驗前的病史詢問與物理檢查(physical exam )與健檢後的報告判讀與建議,兩者都是健康檢查能否有效的關鍵,卻也最常被忽略。
2 大重點務必掌握
健檢「個人化」 醫師判讀不可缺
台大家醫部預防保健科主任黃國晉表示,病史詢問可說是健檢能個人化的原因,「檢查前以家族病史、個人病史與職業環境3 個項目跟醫師溝通,就大致能歸結出你適合的健檢項目。」
他舉目前台灣醫界多採用的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USPSTF)的健檢建議為例,說明30 歲以下族群,可能性生活頻繁或是工作壓力大,因此「性病跟憂鬱症篩檢,就是健檢時會特別詢問或建議的個人生活狀況。」他說。
物理檢查則包括視診、觸診、敲診、聽診4 種關於身體表徵的診斷,以淋巴腺體或是乳房異常為例,在基本型檢測項目之外,醫師觸診可以直接建議是否必須添加單項較為昂貴的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醫療工具檢測。
最後,醫師針對健檢報告的判讀跟後續行為建議(Behavior modification)可說是每次健康檢查的意義所在,黃國晉表示「健康的身體才是目的,健檢只是預防的手段之一,但是很多人把力氣放在選擇健檢組合,卻忽視醫生建議。」健檢畢竟不是付了錢,做了就好,篩檢後改變生活作息才是最難的,因為健康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