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少年過勞,才起跑就輸了


From : 康健電子報
 
 歐美青少年平均每天睡9小時,台灣卻不到7小時。台灣孩子的競爭力竟然輕易就從睡不夠、壓力大、腦力不支而先輸掉了。


文.王梅 攝影.陳怡安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過勞(burn out)」?


建明就讀於中部某私立中學二年級,平日讀書用功,成績通常維持前10名。但建明求好心切,每天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經常K書到深夜,平均每天只睡6小時。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建明精神不濟,白天總是很疲倦,他擔心自己的注意力有問題,特地到醫院求診。


台中榮總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林志堅觀察,與建明有類似情況的青少年愈來愈多,透露一個隱憂:青少年比以前更煩惱,而且普遍有過勞現象。


以前,各大醫院兒童身心科上門求診僅限於少數「智能障礙」兒童,現在很多是正常小孩的情緒與壓力問題,兒童精神科醫生的看診量大幅攀升,平均一個門診動輒50~60人,林志堅醫師經常從下午看到深夜11、12點。


老是睡不夠


青少年最明顯的「過勞」,就是長期腦力疲倦,睡眠時間幾乎都被壓縮。


保健營養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調查發現,有40%國、高中準考生每天早上覺得腦力不支,超過50%上課不到30分鐘,大腦就開始拉警報,無法專心。謝明哲指出,歐美國家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台灣絕大多數是6~7小時。


在精神醫學診斷上,並沒有所謂「青少年過勞」的疾病名詞,而是用壓力反應、適應障礙等統稱為「精神官能症」。


相對於成人過勞大都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已累積到達超過身心負荷的程度,青少年過勞通常來得急、去得快。林志堅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解釋,一般集中在國中2~3年級與高中2~3年級階段,時間雖持續不長,但對青少年形同度日如年,甚至因「過不去」而陷入憂鬱沮喪。


林志堅分析,過勞症狀大都出現在「自我要求很高」或「父母期望很高」的青少年,而且男生比例高於女生,比數為2:1,「可能是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比較高,」他指出。


青少年過勞絕大多數來自於「時間的壓迫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過重的課業、繁忙的課外活動、人際關係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人因談戀愛造成壓力。還有一種「追星族」,當周圍的同儕、朋友整天熱中於談論某某明星、藝人,自己卻一無所知,也會形成隔閡與壓力。


過勞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吃過頭或吃不下飯、注意力不集中、意興闌珊(對喜好喪失樂趣)、無法控制行為或情緒、常感肩頸背痛、月經週期失調紊亂、胃痛、頭昏眼花、口乾舌躁、過度亢奮,甚至於抽菸、喝酒、嗑藥等。


成績中等,壓力最大


「成績頂尖」與「成績很差」反而是較沒有壓力的兩個族群,「最慘的就是佔中間大多數、成績不上不下的這一群,」林志堅醫師透露,每次高中或大學的基測、推甄考試結束,就會有一堆焦慮煩惱的青少年上門就醫。


有些個性內向的孩子無法表達情緒,轉化成身體狀況,即為「身心症」。林志堅接觸過一個男生,每天早上起床就頭暈、頭痛,整天躺床無法上學,到神經內科做了頭部掃瞄,始終檢查不出毛病,轉介到兒童精神科,經過深入追蹤發現他承受不了課業壓力,但又不知如何化解,所以才每天頭痛。


「『過勞』也反應對某些事情過度執著,」林志堅舉例,譬如父母或社會價值太過強調「認真讀書才有出息」,導致很多課業成績並不理想的孩子拚命追趕達不到的目標,一旦自我期待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壓力就來了,弄得身心俱疲。


長期從事家庭與青少年諮商輔導的「約明教牧心理研究院」戴俊男院長觀察,90%上門求助的父母顯得非常焦慮,但他發現,「只要先把父母弄通了,問題大概就解決了一大半」。


10個建議,幫忙抒壓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1傾聽 「父母一定要有一對聆聽的耳朵,」約明教牧戴俊男院長提醒,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不要隨便下論斷,更不要責備「你自己不用功,還要怪別人」,而是同理他的感受。


尤其是在學校遭遇學習挫折,回家後想跟父母訴苦,父母冷冷回應:「還不趕快去讀書,講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他,只在乎成績,漸漸不太願意跟父母溝通,久了就變成無話可講。不如花個5~10分鐘聽孩子把話講完,而不是一開口就訓人,孩子會以為父母討厭他,「你給青少年壓力,他就反彈,一定要掀開壓力鍋,」戴俊男提出中肯建議。


2尋求與老師或校方合作 兒童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孩子因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著急的哭出來。


有些學校或老師給的功課實在太多,老師甚至動輒處罰考不好的學生「重寫100遍」,反而加深孩子討厭這門科目,「等於是增強負面效果,」戴俊男博士建議,家長應主動與老師協商,訂定出合理的範圍,以免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


3回歸基本面 萬一孩子的成績不好,即使天天補習也沒什麼起色,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寧可只給適合他程度的教材,而不是要求他做更高難度的習作,這是加強打擊弱點,只會讓孩子更加沒自信。


4製造喘息空間 對於繃得太緊、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主動替他製造「空隙」,抒解情緒,譬如帶他出門郊遊踏青、找朋友聊天、上館子、看電影等,必須先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培養默契,接下來才能同心協力,並肩作戰。


5改變認知態度 人生不是只有單一價值,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社會改變價值,我們的教育就可以鬆口氣了,」教育部長鄭瑞城在《康健》專訪中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擴展視野,找到自我優勢,讓孩子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其實已經夠好了,並且讚賞他,提升自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醫師指出,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很容易被學校、社會否定,被邊緣化,「家庭要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盲目跟著社會價值起舞,」她提醒。


林志堅醫師有一個同學,國中畢業後就去做修理汽車的「黑手」。林醫師好不容易熬過7年的醫學教育、還在當實習醫師,他的同學已經娶妻、生子,買了第一棟房子。「小籠包師傅恐怕賺得比我還多,」林醫師打趣。


6培養多方面興趣嗜好 鼓勵孩子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興趣愈多元愈好,並能和社會群體產生互動。林志堅醫師深刻體驗,青少年正處在探索階段,對人生方向模糊不定,父母應容許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冒險,一旦試過才會甘願,才不會一直想和父母抗爭。


7強調過程,而非終點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年輕人因夢想而偉大,目前的辛苦只是「過程」,而非「終點」,現階段的付出日後會有回報的。


8作息正常、適度運動與補充營養 即使是老生常談,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與均衡的營養,才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


9服用藥物 如果過勞的症狀嚴重,可到各大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且使用藥物控制,醫生大都會建議使用含「血清素」成分的藥,可降低焦慮感,集中注意力。


10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戴俊男博士根據實際經驗指出,最重要的仍需從行為改變下手,透過專業協談與心理輔導,時間短則數月,長則可達一、兩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親德青少年班 的頭像
    親德青少年班

    崇德文教基金會三重區親德青少年班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