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個小時的錘鍊,造就真正的專精


From : Manager Today經理人


絕大部分成功者都是在專業生涯剛起步時,就開始密集練習日後藉以揚名立萬的專業。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寫出經典的第九號鋼琴協奏曲時,已持續創作協奏曲10年;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早在11歲時,就進行了人生第一筆股票投資交易;英國搖滾天團披頭四(Beatles)在1964年聲名大噪前,至少已做過1200次現場演出;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上大學前5年,幾乎天天都在寫程式。


這些「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是什麼?《異數》(Out l ier s)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認為,「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似乎是準備,而非才能。」成功者都在專業生涯剛起步時,就開始密集練習日後藉以揚名立萬的專業,葛拉威爾將此稱之為「1萬小時的努力」。


愈有價值的能力,必須投入愈長時間


葛拉威爾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 . Anders Ericsson)的實驗,說明「勤於練習」的重要。艾瑞克森把一所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成3組,研究發現,「可望成為國際級小提琴家」的第一組學生,在20歲前累計的練習時間已超過1萬小時;「可成為一般職業演奏家」的第二組學生,練習約8000小時;至於「只能當音樂老師」的第三組學生,約練習了4000小時。研究人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


「1萬小時的錘鍊」並非定律,練習時數究竟要抵達多少小時,才能達到真正的專精,也沒有精確、客觀的標準;然而專注、充分地練習專業技能,確實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曾說,「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他並以「公車理論」說明培養實力、等待機會的道理: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人而停下來。若在前往車站的路程中閒散緩慢,當公車駛來時,你仍距離車站20公尺,那是絕對搭不上車的;唯有自始至終保持全速前進的人,才能在公車駛來時,游刃有餘地上車。


熱情和毅力,抵禦練習時的孤寂


成功者通常擁有至少一種專業。所謂「專業」就是精通某一個領域,而精通形同「絕對的稱職」。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在《領導,不需要頭銜》(On Becoming A Leader)一書中,引述作家喬治‧李奧納德(George Leonard)對於「精通」的定義:「精通建立於勤奮不懈地練習,雖然這也是冒險所在。??無論是運動、藝術或其他工作,被稱為大師的人,都是無視於別人的想法,熱情地投入他們的天職。」


然而,不懈地練習,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力與熱情。杜書伍指出,「練習的過程,彷彿摸索著走過一條沒有盡頭的黑暗隧道,恐懼與懷疑交相煎熬下,人們往往會被逼出放棄的衝動。」


然而,熱情和毅力,是成功者的護身符。他們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一支以他的創業故事為主題的紀錄片中提到,當年公司是以「1個月100萬元」的速度在燒錢,壓力雖然大到讓人心慌,但是基於不想解散團隊的不服輸性格,促使他和事業夥伴加速研發進程,以一天16小時、一周7天的拚勁持續地撰寫程式,終於在一年內做出產品,成功研發出全球第一支單晶片隨身碟。


年僅2 6歲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因為設計的禮服被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 le Obama)挑中,一炮而紅。看似少年得志的他,其實5歲起就喜歡看婚紗、幫洋娃娃設計衣裳,12歲便正式投入大師門下學習服裝設計。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吳季剛在家人的支持下持續地投入,也讓他比多數設計師同儕,足足多練習了1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親德青少年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